![]() |
来源: 昌江融媒体中心 | 发文机关: 昌江县委宣传部 |
分享到:
|
七叉镇大仍村地处偏远,村民思想观念滞后,一到农闲时节大都聚在一起喝酒打牌,贫穷,是这里唯一的写照。为了让村民摆脱贫穷,近年来,大仍村在七叉镇的领导下,加强精神文明建设,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,组建篮球队,打造篮球文化品牌,带领村民齐心发展,使村民过去“等靠要”思想得到改变,全村上下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2023年昌江全民健身日第四届篮球赛决赛现场(曾琳 摄)
陈青良是大仍村的脱贫户,在2022年脱贫之前,农闲时节总是喜欢喝酒、打牌,整天无所事事。自从村里组建篮球队参加各种篮球赛后,家里两个儿子踊跃积极参加比赛,吸引了他和爱人前去加油助威。
七叉镇大仍村脱贫户 陈青良说:“我平时我没有事做,爱喝酒、爱打牌。现在小孩打篮球了,我就不喝酒了,爱看打篮球。”
近年来,大仍村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,修建篮球场,并于2016年组建篮球队,2016年至2019年连续4年参加七叉镇华盛杯篮球赛并获冠军;2020年获全县健身杯篮球赛冠军;2022、2023年连续两年获华盛杯篮球赛冠军;2023年代表七叉镇参加县第四届健身杯并获冠军。值得一提的是,从大仍村篮球队出来的4名大学生加入了就读大学的篮球队,参加中国大学生篮球一级联赛(东南赛区)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学生(青年)运动会校园组大学篮球项目,还荣获了海南省大学生篮球赛第一名。
迎春“华盛杯”篮球赛颁奖典礼现场(黄海玲 摄)
七叉镇大仍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米丽珍说:“我们村打篮球比较好,全部村民都成球迷,一旦我们村去哪里比赛,全村都去观看。”
大仍村除了举办篮球赛,还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为村里二年级以上的学生进行篮球训练,并向社会和驻村工作队申请赞助,免费为训练的学生发放篮球和运动服。
村里走出大学生,参加篮球赛后又打进了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,成为全村人的骄傲,也让吉立君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。吉立君家有5口人,2016年前因缺技术和缺资金被纳入大仍村建档立卡贫困户,在“读书无用”思想的驱使下,一度萌生让3个孩子退学帮忙干农活补贴家用的念头。
七叉镇大仍村脱贫户 吉立君说:“村委会跟我们谈了思想政策,我们才把孩子放到思源实验学校那里去继续学习。孩子们读完大学,现在也有工作做了,现在我们生活越来越好。”
过去,大仍村考上大学的学生屈指可数,2009年昌江思源实验学校建校后,得益于昌江“教育扶贫移民”政策,大仍村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迁至昌江思源实验学校就读。截至2023年9月,全村共有133名学生考上大学,并有2名大学生返回家乡担任村干部和村务专员。返乡大学生主动参与乡村建设,带动越来越多人更新观念,接纳新事物,一点点改变着过去的陈规陋习。
七叉镇大仍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米丽珍说:“小孩懂礼貌、懂讲普通话,后面就比较支持到思源实验学校那边去读书。”
大仍村一点点的变化无不让人感受到村庄的新气象、新发展,而这只是七叉镇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一个小小的缩影。近年来,七叉镇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,开展“倡移风易俗 树文明乡风”等宣传活动;利用重要节假日举办大合唱、篮球赛、拔河比赛等活动,不断满足干部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,让文明之风吹进老百姓的心坎里。如今,七叉镇各个村庄的美丽图景正徐徐展开。
七叉镇政府工作人员 赖芸说:“七叉镇建设了乡村大舞台文化站、道德大讲堂、农家书屋等文化的基础设施,制定村规民约,破除了陈规陋习,多渠道多形式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。”
记 者 / 冯定坤 王学武 陈冠宇
责 编 / 陈新宇